在信达生物已经工作了6年的周凯松博士没想到,自己领导的CMC团队,成就了夏尔巴生物的创立。
在CMC工艺开发领域,周凯松深耕了十余年,他既在传统药企齐鲁制药负责过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工作;随后又在创新药企信达生物领导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化团队,涉及工艺开发、产品开发、生产、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。
现在,他是夏尔巴生物总经理,中国产能第二大CDMO公司的掌舵者。
夏尔巴生物一成立就自带光环:拥有1000多名专业的CMC研究及产业化人员;其中开发板块的海归、硕士、博士占比超30%;具备4个商业化产品运作经验;完成过多款药物的中国、美国、欧洲等地申报;助力8款药物完成国内外商业化上市;是中国提供生物药商业化生产服务最多的CDMO公司;先后完成了400多批商业化生产,每批成功率100%。
但他们就像尖子生参加高考,不仅关注度高,更要在这场大考中表现优秀。CDMO行业正处在变局当中,创新药企开拓CDMO业务,也将在这场变局中经受严苛的考验。
如何走出差异化定位?如何瞄准CDMO赛道广阔的蓝海市场?能为客户提供哪些宝贵的价值与经验?这些问题,夏尔巴生物想清楚了吗?
带着这些疑问,动脉新医药和周凯松博士聊了聊。
一成立就是中国产能第二大CDMO
“我们最早的起心动念,是想解决信达生物潜在的富余产能,提高资产使用效率。”周凯松说。
成本已经是实现了抗体药物商业化的Biopharma的核心问题。一项产品在最初被挖掘时,如何进行工艺开发、保证产品质量是最为核心的问题,但是当入局的产品增多,价格战成为关键。2018年,信迪利单抗上市时,价格为7843元,在第二次进入医保后,变为了1080元。价格优势,给了企业大幅提升产能的空间,也意味着成本的进一步压缩。
越来越多的企业,在最初战略布局时就会考虑成本问题。而且,当下的市场格局导致了闲置产能的出现,这些产能又将转化为高成本,不仅收不回动辄几亿的建厂资金,还会流失大量花了时间与心力培养出的专业人才。
同时,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,临床失败的管线会被及时砍掉,但是采购的大量物资却变为了无法消耗的库存,临床供应链也加大了成本的支出。
闲置的产能与物资库存,需要一个出口消耗,CDMO成为了直接的解决方案。
想法固然好,但是,怎么做?
作为国内顶尖的Biopharma,信达生物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行业的关注。一家创新药企拓展CDMO业务,业内的质疑声不在少数,“创新药企拓展CDMO无法构建核心技术壁垒”、“创新药企入局CDMO不能做到专注,无法兼顾新药研发与客户服务”。
信达生物成立夏尔巴生物,是这场讨论的焦点。
今年5月,夏尔巴生物正式在苏州成立后,面对各方声音,大多数时间都保持着低调。但是背后,是高层一次次的战略研讨,他们很清楚,在竞争激烈的CDMO赛道,他们一成立就需要找准定位。
可以确定的是,夏尔巴生物有决心和魄力。最开始,夏尔巴生物只想从信达生物拉出几位资深专家作为初创团队。
“后来,我们经过多次高层讨论,大家的想法很一致,小打小闹实在没意思,要么就别干,要干就必须干成最好。”周凯松回忆,“最终我们决定将信达生物1000多人的CMC团队分割出来,单独建立一家专业成熟、具备差异化的CDMO公司。”
周凯松还向动脉新医药转述了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博士的话,“信达生物是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渐发展壮大,而夏尔巴生物一成立就是全国产能第二大CDMO,我们可以借鉴信达生物的成长发展经验,推动夏尔巴的成长。”
站在巨人肩膀上,是一把双刃剑
夏尔巴生物成立,可谓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。5月份低调成立后,夏尔巴生物便开始逐步向行业内释放消息,目前,不仅有很多抗体药物客户找上门,还有CGT企业,甚至CDMO公司联系到了他们。
接触的客户越来越多,周凯松越来越清楚,夏尔巴生物与信达生物的关系,是一把双刃剑。
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CDMO行研报告,我国CDMO行业显示出高于全球水平的增长速度,预计在2025年之后,其市场份额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0%以上。
夏尔巴入局之时,正是中国CDMO企业飞速成长之时。随着中国CDMO产能转移的逐步推进,以及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,CDMO赛道呈现出狂奔之势,成熟CRO、CMO企业已经向CDMO转型,专注细分领域的CDMO公司开始崛起。再加上创新药企纷纷跨界入局,推出自己的CDMO品牌,让这一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卷格局。
市场在增长,竞争在加剧,处在风口的CDMO企业,必将经历一场大浪淘沙。
周凯松坦承,很多客户是奔着信达的品牌去的,“如果我们和信达没关系,也不会有人这么快找到我们。”
然而,因为与信达生物的关系,也有很多客户抱有担忧与疑虑,担心会存在产品IP纠缠不清的问题。
夏尔巴生物已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。“从成立那一刻开始,夏尔巴生物与信达生物的主营业务就做了清晰的区分,信达生物专注新药研发与开发,夏尔巴生物则不涉及这一板块,两者同为信达集团旗下的子公司。从今往后,夏尔巴生物将作为一家提供专业服务的CDMO公司存在,信达生物将永远是一家制药企业。”
信达生物成为了夏尔巴生物的客户,其他客户在夏尔巴生物面前,与信达生物是平等的客户关系。周凯松强调,夏尔巴将对客户一视同仁,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。
至于IP问题,周凯松会对客户给予明确的解释,夏尔巴生物不做新药研发,只提供工艺开发、生产等CMC相关服务,夏尔巴不会持有IP,IP永远都是客户自己的。
有了清晰的关系与定位,夏尔巴生物在发展道路上才没有后顾之忧。
不过,两者的关系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:如何建立完善的防火墙管理机制,如何避免公司间的风险传递与利益冲突,看似是内部定位问题,但也会外化为客户对夏尔巴生物的信任问题。
在与动脉新医药的交流中,周凯松提到“客户需要什么”不下10次。在他看来,这将是夏尔巴生物需要一直探索下去的长久命题。随着时代和产业的演进,客户需求的变更,夏尔巴生物未来也会不断迭代。
分享与共赢,一脉相承的价值观
探究“客户需要什么”的命题,内化为了夏尔巴生物“分享、帮助、成就、共赢”的经营理念。这与周凯松在信达生物带领CMC团队时的经验分不开。
作为信达生物CMC工艺开发负责人,周凯松很清楚CMC团队在药物研发中的职能与作用,“之前,我们在信达生物内部的定位就是服务部门,服务于临床和市场。”
这让夏尔巴生物一成立就携带了乙方基因,也积淀了乐于分享的理念。一如公司名字,他们希望像珠穆朗玛峰下的夏尔巴民族一般,助力“登山”的Biotech企业,将产品成功推上市。
光有理念还不够,10多年积累的丰富的CMC的经验,给了夏尔巴生物在内卷的CDMO赛道走出差异化的信心。
“我们要在我们能做的事情中,找到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地方。”周凯松对于夏尔巴生物的特色非常笃定,一是懂做药,二是团队具备丰富的产业化经验。
目前,夏尔巴生物拥有一批资深的生物制药领域专家,核心团队均拥有20年以上的生物药工艺开发、商业化生产、注册申报经验,负责过超过40个抗体药物的开发、中试、生产和注册申报,10多个项目进入关键临床阶段,10多个项目获得上市许可或上市后变更许可。在国内,能够在生产工艺开发方面积累如此多经验的CDMO企业,屈指可数。
尤其是上市后变更许可,夏尔巴生物已经与监管部门开启了超前的尝试。“有的变更,是在中国没有人做过的,我们还与监管部门一起,邀请行业专家模仿美国FDA的ODAC听证会形式,讨论变更的方法与路径。”周凯松说。
在产业化方面,夏尔巴生物拥有6万升产能的抗体商业化工厂,另有17万升产能正在建设过程中。其生产线的建设、运行标准同时符合NMPA、FDA、EMA等GMP要求,截至目前,生产团队已完成超400批的商业化及数十批临床批次抗体产品生产,批次生产成功率达100%。
同样可贵的,还有夏尔巴生物的海外商业化经验。周凯松回忆起信迪利单抗在美国申报FDA的日子,虽然结果令人感到遗憾,但是过程却有不少收获,为夏尔巴生物提供了成长的养分。
2022年春节,夏尔巴生物团队没有休息,一直在与FDA在线远程做审计审查,最终,审计上没有任何重大缺陷,顺利通过。“为了迎接这个审计,我们一共花了两年半。第一次,需要和礼来进行沟通,他们对细节把控尤为严格,提出了很多建议,我们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,除了加强审计,还把GMP 这块做得非常扎实。” 这让夏尔巴团队拥有了帮助药企国际化出海的经验,不惧怕产品的海外申报。
说到夏尔巴生物的规划,周凯松提到,他们将加快抗体、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、ADC等赛道的布局,充分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。同时,也将继续加强产能、安全性检测等维度的能力,全面赋能客户,助力企业加速产品开发与上市。同时,夏尔巴生物正在杭州建立更大规模的厂房。
交谈结束之际,周凯松站在工业园区东平街168号信达集团总部的5楼,指着窗外说:“在这对面,还有一块我们的空地,会按照夏尔巴生物的发展情况,进行新一轮合理规划。”
在CDMO这个领域,成立仅仅5个多月的夏尔巴生物,将继续探索之路。